道即是良知(34),道、良知无内外,故以拉开距离为前提的视觉不能见道(35),阳明对此有高度自觉。
因此,公孙尼子当与子思同时,年龄相当。由郑注、孔疏,可见天子一般用龟卜,诸侯一般用蓍筮。
因此,子思用《易》已经得到较好的论证。所引《周易》古经爻辞之义,对论证其道理,加强其说服力,都很适当,说明子思确实熟知《周易》古经,对《周易》古经进行过专门的学习。以此示民,民犹争利而忘义。子思在其著作中,如此专业地传述孔子对卜筮的论述,说明子思对卜筮有关知识是熟知的。此三条资料中的《周易》古经卦爻辞,不是子思所直接引用的,而是出现于孔子言论中。
俞樾《群经平议·春秋左传一》夫能固位者,必度于本末而后立衷焉按:衷与中古通用。这里孔子从宇宙论高度,在肯定万物不刚则不能动的前提下,强调永恒运动而不静止,则不能保持适中,而导致灭亡的道理。笔者个人的理解,认为儒家对人性昏暗力量的担忧,不是针对民众,是针对士君子。
《荀子》各篇皆无性恶说,理解性恶说特征,只需讨论《性恶》篇。当然,如前所述,《性恶》在论述政教问题时,矫正枸木的说法又无形消失,变成人愿意向善了。但这里有一个问题,《荀子》各篇未提性恶,但是否已有相似观念,只是尚未明确?如果这样,《性恶》便可理解为早期思想的后来概括。关 键 词:性恶 荀子 墨子 法家 庄子 幽暗意识 《荀子·性恶》(以下简称《性恶》)篇,属荀子派作品,却未必是荀子作。
对其内涵研究也不够,如墨家与法家的性恶认识,有多少是出于辩护集权政治的需要,多少是出自人性观察,二者相互关系如何,就是一个认识仍不清楚的问题。原因应该是,该篇虽以性恶立说,对人性中的幽暗和危险却毫不在意,因此无从引述。
⑧几篇文献有前后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很有可能的,至少基本人性见解一致,放在一起比较,可看出各自的特点。但重要问题不是揭示这论证的荒唐,而是弄明白作者何以有此荒唐推论。可是另一方面,在政治思想上,却继承儒家教化乐观主义传统,认可人易于向善的人性认识。这样的误解,长期遮蔽了先秦思想史一些重要问题的真相。
学界讨论道家老庄人性观,至今不出自然人性说范围。(11)睡虎地秦简《语书》:古者,民各有乡俗,其所利及好恶不同,或不便于民,害于邦。一种是儒家主性善,相信教化易行。所以贤者能够统一意志,根本原因不是人民容易向善,而是专制、严禁,然后人民不敢: 《尚同中》:凡乡之万民,皆上同乎国君,而不敢下比。
(14)庄子对现实人性之诡异危险的洞察,有丰富深刻的内涵。按何炳棣的解释,不下比是百姓不准比周勾结,对官府隐匿事情,更进一步还有让百姓做官府耳目,相互监督告发的意思。
可是性恶说一直被误认为是一种思想。《性恶》篇的思想来源,有墨家、法家的性恶观,有儒家人易于教化的性善观,还有来自荀学体系的概念,如性伪相分、以情欲界定人性等。
但至少可以看到,古代思想对人性内在问题和危险,有各种洞悉和省察,虽未表达为人性论,但都是对人性恶的认知。先秦儒家文献中,有对教化乐观主义有所怀疑的,不是《性恶》,是《礼记》中的《坊记》。所以《性恶》作者对人性的实际倾向,其实是怀有乐观期待。所以真正意义的人性恶省察,《性恶》篇是谈不上的。这些论证是否有理是另一回事,意识到兼相爱非常难,必须解释如何可能,这一点本身就说明墨学的政治论述始终面对性恶这一真实问题。《性恶》可能是受到墨家和秦法家的影响,明确提出性恶说,以好利、疾恶、好声色概括性恶特征,比《尚同》和《开塞》说的周到,这在思想史上是一种贡献。
性恶说在荀学中的位置,是性、伪分说观念歧出的一个分支。相比之下,《性恶》篇以性恶为论述中心,却对性恶之人何以能向善不置一词,可知实际上不是真实人性见解。
(11)一般会认为,这种观念有法家思想背景,但现在可以确信,向前追溯,是墨家的尚同说最早提出了基于性恶见解的集权专制思想。现实中的人早已被私心机巧支配,毫无纯朴可言,《齐物论》一个贯穿的思想就是揭示私心机巧的险诈和无意义。
(15)张灏提出幽暗意识的问题,是从现代民主政治的思想根源说起,认为基督教传统中的幽暗意识,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精神根源。《性恶》篇在思想史上有其来源,考察其源,则《性恶》为立说而非真有思想的特点,可以看得更清楚。
戒备情欲,用忍制欲,实质是认为情欲是恶之源。著名美籍华人学者张灏提出儒家有幽暗意识,便与此有关。(13)可见理论形式固然重要,问题洞见更加重要。他这性恶说便是有意地和孟子的性善说对立的。
儒家的幽暗意识不同于一般性恶认识,是对德性内在阻力的认识,但这种对人性负面力量的担忧,成为思想传统,即深入到对人性种种问题的省察。那就是,作者其实不认为人性恶,或者说在社会生活中不认为人性恶,但需要以性恶来立一个说,与孟子分庭抗礼。
本文提出一个新问题,《性恶》篇本身,其实也未必真有性恶思想。《齐物论》说古之人以为未始有物,《应帝王》说中央之帝曰浑沌,都暗示人原初的淳朴。
(13)R·尼布尔:《人的本性与命运》,成穷译,贵阳: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,11页。性恶其实只是立说,并非思想。
故必将有师法之化,礼义之道,然后出于辞让,合于文理,而归于治。讨论荀子性恶思想的学者,也都是以这一章的论述为主要依据,我们来看这一章是怎样说的: 人之性恶,其善者伪也。当此之时也,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,其道亲亲而爱私。在天、人关系上,认为天地的道理不重要,人世治乱不取决于天道,取决于人事。
开篇以性恶立说,后面说人有性质美,乍看像是讹误,但是从上、下文看,可信原文就是如此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篇说:儒、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,主张政治以爱民为本,如果真这样,天下就没有不和顺的父子了,因为父母之爱是最真切的爱,仍不能感化不才之子,必待官府法令严刑,才能让他们改变恶行。
他急于想成立一家言,故每每标新立异,而很有些地方出于勉强。但墨家不彻底,又有兼爱理想。
要注意的是,在这个意识系统中,《性恶》篇毫无地位。君子之德风,小人之德草。
文章发布:2025-04-05 19:44:01
本文链接: http://ve5st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wwv/7696.html
评论列表
据形而下而有形而上,离器而道毁。
索嘎